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互联网工作,要求“使互联网这个最大变量变成事业发展的最大增量”。电子科技大学坚持以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习在全国教育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和关于加强高校党建和思政工作的一系列重要论述,充分发挥学校在电子信息领域的学科优势,不断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聚焦“全要素打造新生态,全技术开辟新场景,全媒体推动新业态,全队伍构建新模式”,建立了一套以“四全”推动形成“四新”的网络思政工作体系,不断提高学校网络思政育人实效。
网络思想政治工作是传统思政工作在互联网上的延伸和发展,是思政工作与信息网络技术相结合的产物,具有联通线上线下、打通课内课外、协同校内校外的育人优势和特点。网络的便捷性和渗透性为全要素入场形成浸润式、嵌入式的思政工作新生态创造了有利条件。
一是加强党的领导,强化顶层设计。学校成立校党委书记任组长的网络文化建设领导小组,全面统筹育人资源和育人力量,形成了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相关职能部门和学院各负其责的协同联动机制和一体化工作新格局。成立网络文化建设工作办公室,具体开展学校网络育人工作,指导校院两级大学生网络文化工作室建设6688体育官方网站。
二是健全制度保障,完善支撑体系。学校从“三机制一平台”入手,不断强化对网络思政的支持举措。建立考核机制,出台相应管理办法,明确将网络育人实效和网络平台建设使用情况等纳入学院目标考核、辅导员工作考核。建立激励机制,出台网络文化成果评价认证办法,并纳入评奖评优及思政系列职称评选条件。建立培育机制,出台“网络文化建设支持计划”“网络文化建设课题申报计划”等文件,划拨专项资金对网络名师、网络平台、研究课题等给予支持。建立“国家-省-校”三级平台体系,学校成为获得教育部所有网络平台支持计划的高校,不断拓展和建强网络育人空间和阵地。
三是创作网络精品,优化供需对接。实施网络正能量精品工程6688体育官方网站,培育精品内容、选树精品栏目、打造精品活动,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联网上线”,以主流的思想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通过找准与学生的情感共振点、思想共识点以及表达共鸣点,挖掘教育资源、转化话语方式、创新表达形式,用网络语、青年音和学生交流互动,从而实现靶向引领,提高供需匹配度。连续10年举办校园网络文化节,结合重大历史事件节点,围绕开学、考试、毕业等关键节点,推出融合文字、图片、音视频等多种媒介形态的正能量作品。学校2个公众号入选中央宣传部、教育部等联合公布的“高校思政类公众号重点建设名单”,荣获“一节一推选”等各类奖项累计74项,持续唱响主旋律和正能量。
教育数字化已成为我国开辟教育发展新赛道和塑造教育发展新优势的重要突破口。学校充分发挥在电子信息领域的学科特色和在人工智能领域拥有完整学科链、创新链和人才链的优势,创新培育“智能+”等应用场景,推动数字技术与思政教育深度融合,线上与线下相互赋能,将前沿技术运用于学生教育管理和服务,重塑数字化育人新范式,为网络强国建设作出成电贡献。
一是夯实数据基座,实现大数据一体化集成。学校经过10余年的持续建设,建成全国首个教育大数据一体化平台,实现数据采集、学生精准画像,统筹推进教育大数据的研究和实践工作。平台动态采集全校18个管理部门、260类数据信息,对涉及学生思政工作的海量数据做到应采尽采、能汇即汇,实现一次采集、一库管理、多方使用、即调即用,实现数据互联互通共享。同时,密切与各高校、政府、社会组织等开展数据共享合作。学校的大数据一体化平台在全国百余所高校得到推广使用。
二是开发智能应用,实现线上“一站式”服务。学校按照“应用为王、服务至上、简洁高效、安全运行”的总要求,建成基于师生线上“一站式”服务的智慧学工平台,集成33个应用、340余项功能,覆盖学生思想教育、课业学习、就业深造、学生资助、日常管理、心理健康、素质拓展、社会实践、生活保障等全场景应用,实现PC端、小程序、公众号“三网合一”以及认证、消息、资讯、数据、评价、表单“六个统一”,将校园管理服务信息化融入网络思政育人场域。平台将根据师生具体业务需求,持续开发上新、优化升级,提高平台用户黏着度,让服务贴着心、应着手,全面推进学生工作信息化建设。
三是构建数据分析模型,实现学生精准画像。学校在“大而全”的数据平台和“全覆盖”的应用中心基础上,构建精准化算法模型,通过对学生价值取向、学习能力、行为习惯等若干信息进行大数据分析,既精准评估和预警各类异常行为,深化对学生成长发展的规律性认识和前瞻性引导,也为精准开展思想政治工作提供依据参考。如构建智慧化的精准资助体系,通过人工评价与大数据分析相结合的方式,提高资助工作精准度。此外,学校依托赋能中心和大学生网络生态治理研究室,加强对青年学生思想动态分析研究,向主管部门报送高质量咨询报告和舆情专报,切实发挥思政智库作用,赋能思政工作提质增效。
四是建立成果评价系统,实现网络文化成果可量化评价。2015年,学校积极筹建高校网络文化研究评价中心,并于2019年9月正式开通优秀网络文化成果评价系统。目前,中心在网络文化成果评价及推广运用已取得初步成效,设计出一套完整的评价指标体系,并在部分省份和高校开展试点。未来将继续推动优秀网络文化评价成果认证,使之能在更多高校更大范围应用,认证的结果能在职称评聘和评奖评优等更广的范围应用,认证的成果能在更广的领域发挥更大的影响力。
网络传播媒介是开展网络思政教育的主要载体,要适应网络传播规律、顺应新媒体融合发展趋势,打造服务于思政教育的全媒体矩阵,将育人功能作为网络宣传的首要功能,提高思政教育触达率。
一是建立学校官方融媒体矩阵。学校建立起包括“两微、政务号、视频号、国际新媒体”在内的融媒体矩阵,实现网媒、掌媒、视媒、纸媒的立体化融合,以优质数字化传播平台聚集青年大学生。构建校院两级媒体平台融合联动机制,成立新媒体联盟,推进新媒体平台建设。22个校级新媒体平台、400余个院级新媒体平台及150余个网站全覆盖校内二级单位和学生组织,年均发布量达3.7万余条,采集音视频等媒体资源总量超15T,输出多元产品,年均总阅读量超过8亿次,总粉丝量超过350万。
二是着力建好官方微信、微博账号。学校官方微信公众号拥有46万+粉丝,年平均阅读量700万+,并入选中央四部门首批高校思政类公众号重点建设名单、首批中国大学生在线融媒体重点共建单位、中国青年报中国大学官微50强。官方微博近年来年均阅读量近8亿,平均单日阅读量200万+,粉丝数居西部高校第二,并荣获2020年、2022年最具影响力校园官微(全国十强)和2023—2024年度教育融媒体最具影响力微博。
三是打通内容生产和平台传播的融合发展路径。学校不断创新工作机制,优化融媒生产,不断探索“一次采集、多种生成、多元传播”的校园媒体融合发展路径。毕业季MV《入海》《匆匆那年》全平台阅读量超6000万,原创视频《红色电波里的战地伉俪》总阅读量超700万。融媒体作品《通过“成电印记”AR集章打卡活动创新开展爱国荣校主题宣传》,全网阅读量超6000万,并获评教育部新闻办2023—2024“教育融媒体传播年度案例”。
网络空间由人来建、靠人去管、因人而兴。没有一支高质量的网络育人队伍,高质量网络思政工作就会成为无根之木、无源之水。学校打造了一支集专业教师、科研人员、管理干部、辅导员、学生骨干为一体的网络育人队伍,全员挺进网络“主战场”,打响网络思政“人民战”。
一是思政队伍添动力。学校将学生教育、管理、服务工作向网络空间延伸。全校辅导员积极利用网络平台开设网络专栏,参与网络名师工作室建设,参加网络育人业务团队学习,指导学生创作网络作品,做到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涌现出以“最美高校辅导员”为代表的大批优秀思政工作者,活跃在网上网下协同育人一线。
二是专业教师促效力。学校实施网络名师工作室培育支持计划,鼓励支持在网络上和学生中有影响力的教师担任网络名师,开通个人新媒体账号,“联网上线”贴近学生开展育人工作。对网络名师开设的账号、发布的网络评论、创作的正能量作品进行大数据分析及有效评价,基于学生的“网络偏好”画像向其推荐网络名师发布的内容,扩大网络名师影响力。目前学校已建成一支包括高层次人才、教学名师、中青年骨干教师等在内的“网络名师”队伍,其中3人入选教育部“高校网络教育名师”。
三是学生骨干激活力。学校注重培养、选拔学生骨干担任网络文明传播使者,依托学校大学生蔚蓝网络文化工作室和院级网络文化工作室等平台创作网络作品、开展网络活动、传播网络文明。通过开展校际分享交流和网络安全讲座等活动,提高学生团队的网络素养和创作水平。学校学生团队通过参与网络素养提升计划,在网络文化建设方面取得了积极成效,微博、微信两大平台数据亮眼,“蔚蓝网络文化工作室”成功入选教育部首批优秀大学生网络文化工作室。
四是前瞻研究增实力。学校遵循思想政治教育规律、互联网传播规律、学生成长规律,运用互联网技术、互联网思维、“互联网+”范式,以思想破冰引领行动创新,不断提升驾驭信息化的能力和水平。在思政研究方面,学校发挥学科优势,着眼人工智能、大模型6688体育官方网站、大算力、ChatGPT等信息前沿技术对网络意识形态和学生的影响,依托学校大数据研究中心、未来媒体实验室、马克思主义学院等科研团队,基于前沿交叉学科开展网络思政前瞻性研究,取得成果赋能队伍建设,不断提升新时代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成效,争取战略主动。
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高校要坚持不懈用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深入学习贯彻全国教育大会精神,以实施“新时代立德树人工程”为牵引,以信息化和数字化为手段,以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为目标,不断深化拓展网络育人空间和阵地,全面提高网络育人质量和水平,教育引导青少年学生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信心,为网络强国和教育强国建设做出“成电贡献”。(电子科技大学党委)